第(2/3)页 如今,连带上柳相和简寇,昌邑郎也只有三十人,用起来捉襟见肘,经常需要两班倒,郎卫们已经有些疲于应付了,需要更多的人来轮换。 刘贺点了点头。 “那是要从羽林郎或者期门郎中征召昌邑人,还是从长安城里征召昌邑人?” 刘贺想了想,摆了摆手,说道:“这两种手段都不行,龚卿亲自跑一趟,去和张安世说,让他下令直接从昌邑国征召一批人来,朕信不过长安里挑出来的人。” 刘贺已经贵为天子了,但是仍然担心有人往昌邑郎中掺沙子,所以是一定要小心的。 “诺。” 一切事情安排妥当,禹无忧等年轻人先行告退,就各自去履责了,但是刘贺没有离开,他带着龚遂和王式这两个老骨头,在门下寺里闲逛了起来。 边走边看,就来到了一处避静的小院当中。这个院子不大,中间有一个合抱粗的柿子树。 此时,树叶正在潇潇地落下,梢头虽然挂着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柿子,但是仍然有些落寞。 刘贺抬头看那树和树上的柿子,不禁感叹时间易逝去。 “龚卿王卿,以你等的见解,是《诗经》中的诗更好,还是乐府里采来的诗更好?” 两位老臣一愣,未曾想天子来到这避静的地方,先会谈到诗。 王式倒是先回过神来,他想起在薪房当中找出来的那些竹简,于是说道:“乐府的诗下里巴人,是乡野百姓所唱的居多,所以自然是孔夫子删定的《诗经》更胜一筹。” “老臣同意王公的见解。” 《诗经》中有风雅颂,其中的国风也来自民间。 “那王傅觉得风雅颂当中,又谁更胜一筹?” “自然是颂最浩大威严。” 刘贺没有立刻答话,颂是朝堂宗庙祭祀和典礼中所用的音乐,在此时的大汉自然是最为尊贵的。 但是王式和龚遂恐怕想不到,在千百年之后,国风反而更受人推崇,乐府诗亦然。 究其原因,是因为百姓更喜欢——任何一个朝代都有结束,但是百姓是没有结束。 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 刘贺看着不断落下的树叶,读了两句老杜的诗,才接着问道:“龚卿王卿,你们觉得这两句诗如何?” “有看尽世间沧桑,阅进人生起伏之感。”龚遂细细品味之后答道。 第(2/3)页